在国外的刑事侦查领域,Jane Doe这个名字一般用于代表“无名尸”,也就是身份不明或外观无法确认的尸体。
也有一部恐怖电影《无名女尸(Jane Doe)》就是讲述在验尸房发生的故事。在昏暗的房间里,主角正将一具无名女尸开膛破肚,等他转身拿到需要的工具后,回头却只看到空荡的停尸台……由于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太深,所以我在玩《验尸模拟器》的时候总是担忧会发生什么恐怖展开。
本作也不是纯粹的“工作模拟器”类型游戏,它的确带有部分接近恐怖游戏的流程以及不少跳跃惊吓。但相比恐怖游戏,《验尸模拟器》仍然更注重“验尸”部分的玩法。只可惜过短的流程,内容重复的验尸工作,以及略显乏味的剧情,都让本作的体验大打折扣。
其实,法医的工作也没那么神秘,从帮助破案的结果来讲还挺神圣的。只是对于和死者打交道的行业,我们总会触发一些阴间的恐怖联想。主要是,如果尸体完好、死因明确,或许还能将法医当作一种普通的“工作”来看待。但考虑到一些尸体可能并非人形,或肢体已经七零八落的话,就很想让人在工作过程中附加高额的精神创伤赔偿费了。
《验尸模拟器》的主角就是一个患有一定精神问题,妻子还在前不久去世的法医,他的精神问题显然也来自这两方面因素。玩家需要沉浸式体验他的日常工作——去法医办公室检验警方送来的尸体。虽然不懂为什么主角一定要晚上去验尸,但考虑到他们的工作时间可能也与犯罪分子的行动时间接近,倒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游戏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停尸台上各种尸体的确切死因。《验尸模拟器》包括序章在内共有6个章节,也需要玩家细致地研究六具尸体。不过因为剧情的原因,会有一具尸体没有完全验证,这一点会在之后的剧情部分讲述。
与大多数“工作模拟器”一样,游戏中验尸的过程也比较固定,遵循着一套确切的流程——先查看警方资料,检查尸体外创伤,开膛检查各个器官,做血液内容化验等等。
只不过根据尸体状态的不同,也会存在各种差异。例如一个体内器官无明显异常的死者,就需要额外进行一项用电锯开颅检查大脑的工作。而一个被火焰灼烧而死的尸体,其体内将会充满液体,需要用抽水器将液体吸出才可继续调查。
所以本作的“玩法”部分自由度较低,游戏的提示也相当明确,不需要玩家自行猜想或探索接下来该做什么,只需按照流程行动就一定能通关。而在结论方面,由于尸体的检查顺序是严格固定的,基本上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所以相比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工作模拟器”而言,《验尸模拟器》其实更像一款流程固定的叙事游戏。
但要做一款叙事恐怖游戏,需要考虑的就很多了。《验尸模拟器》起初做得还很不错,无论是悬疑和恐怖氛围都渲染得很出色。包括主角家中莫名被闯入,神秘的恐吓电话,以及出现在验尸过程中的主角亡妻戒指,这些展开都让故事的后续相当吸引人。
可到了故事快结尾的地方,叙事部分却突然乏力,故事也结束得很唐突。甚至连最后一具尸体都没检验完就草草收尾,给人一种半成品的感觉。
由于主角的精神存在问题,在验尸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幻觉——这便会带来非常多恐怖游戏中常见的“惊吓”桥段。无外乎尸体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尸体突然消失,尸体突然出现在窗外等等。在停尸间幽暗的场景,玩家独自一人的心理压力下,恐怖氛围还是相当合格的。
当主角的精神不稳定时,需要前往卫生间吃点药物以稳定情绪。游戏中也存在一个实际的“理智值”,当主角长时间注视部分恶心的事物,或是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失误时,理智便会降低。但由于流程实在过于线性,除非刻意为之,否则很难让理智降至最低,也尚不清楚理智会不会影响到其他超自然事件发生的概率。
《验尸模拟器》还算是为玩家带来了市面上极少的“虚拟验尸”体验,虽然流程上的一些步骤,甚至令我这个外行都感觉到不妥:例如当主角需要离开停尸间,寻找一些设备来进行检查,甚至去洗手间吃药的时候,都没有脱下他的手套……那可是刚摸过尸体内脏的手套,拿东西和吃药的时候不摘一下真的没问题吗?
更奇怪的是,为什么作为专业法医的主角,不预先将验尸可能用到的设备准备好,而是每次都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去准备。这只能理解为游戏叙事的需要了,毕竟如果主角不需要离开验尸间,又该怎么触发各种“超自然”惊吓呢?
目前,游戏超过百元的定价和4小时左右的流程,显然在内容上有些欠缺。不过官方最近也发布公告,表示之后将会免费更新“纯解剖模式”,这将是一个没有任何剧情的沙盒玩法。玩家可以对随机生成的“尸体”进行鉴定,确认到正确死因后即可获得分数。
虽然理论上,这个没有随游戏发售时一同推出的“纯解剖模式”,才是本作的重头戏。但目前《验尸模拟器》的剧情模式,及其带有一些猎奇感的验尸体验,体验也还算过得去。
在开始游戏之前,我对“验尸”这项工作带有不切实际的想象——可能会多么恐怖,多么刺激。但在本作中体验过后,我只觉得验尸或许也是又一项带点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当解剖刀把一层又一层的人类剖开,显露出其中的内容物后,你会发现所谓的神圣和恐惧都荡然无存——因为,这只是一堆肉块而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