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战历史的爱好者,同时也是FPS游戏的忠实粉丝,那你一定听说过M2H工作室和Blackmill Games工作室的鼎鼎大名。他们旗下的FPS游戏系列——“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WW1 Series),以及游戏中著名的“前线模式”,算得上是不少“一战射击游戏”的老师——其中,名号最响亮的学生是《战地1》。
早在2015年,M2H & Blackmill Games就联手推出了《凡尔登》(Verdun)。即使是以3A级别的标准来看这款独立游戏,其也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写实风一战射击游戏”。
不过,两家工作室打出的旗号,可是“高度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风味”。作为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凡尔登》的舞台实际上只包含了一战时期的西线战场,并不算是囊括了主要的冲突舞台。于是在2017年,《塔宁堡》(Tannenberg)以东线战场著名的“塔宁堡会战”为名,加入了系列。
随后,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于2022年9月13日登陆Steam的《伊松佐河》。
但这些部署和防御设备,在战局中的实际的作用并不明显。
工程兵需要在战斗开始前,预先前往固定位置放置防御设备。然而战斗一旦打响,这些“防御部署地点”,往往是交战最为激烈的“战场热点”。在枪械伤害高得离谱的《伊松佐河》,玩家基本没有机会去修补战斗中损坏的防御设施。工程兵往往在完成战前准备之后,就会成为“没有特殊能力的步枪兵”,并不会拥有什么特殊体验。
而另一种兵种阶级——指挥官的游戏体验,则恰好相反。
当然,如此强力的指挥官,其强力“战场增援”都有着较长的冷却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跨度,相较于《伊松佐河》的平均游戏时长而言,还是太过短暂。
在任何游戏对局中,成为一名指挥官,就意味着游戏体验和游戏得分双丰收。这样能力失衡的局面,对于其他在前线舍生忘死的步兵们而言,显然算不上是良好的游戏体验。
本质上来说,《伊松佐河》绝非什么大众风格的FPS游戏。就如同它的系列前辈们一般,硬核的射击手感和还原史实的武器设计,对于那些习惯于“战地式”游玩体验的玩家来说,都算不上得分点。但这些折磨玩家的设计,对于那些“硬核射击爱好者”而言,却是无上的臻品。
如果你厌倦于“战地”系列那种快节奏、人人飞檐走壁的大战场FPS体验,那不妨来感受一下原汁原味且高度还原的“一战堑壕战”。《伊松佐河》在“使命召唤系列”和“战地”系列大行其道的今天,也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FPS游玩体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