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明闪击》
《代号:镭闪》这款备受关注的双端新游,在获得版号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正式命名——《镭明闪击》。
3D科幻、战棋、塔防、卡牌、射击...《镭明闪击》乍看之下各种元素并不新奇,但实际玩起来的体验却又别具新意。这种矛盾与统一的感觉,可能源自游戏在题材,玩法上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一些理解。
02“塔攻”卡牌玩法
在玩法设计上,《镭明闪击》的核心玩法集中体现在快节奏、易上手且富有一定策略深度的原创卡牌策略上。
虽然在掩体后射击、并绕道敌方侧翼甚至尾翼消除其掩体优势的玩法让人很容易想到少前,游戏方方正正的UI、科技感配色甚至连地图元素的风格又让人想到《XCOM》,但《镭明闪击》还是用卡牌玩法替换了战棋玩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官方将游戏的玩法总结为“塔攻”。和“塔防”相比,塔攻意味着直面敌人、主动出击,敌人并非一波一波来袭,而是在消灭当前这批敌人后,主角推进到新位置继续战斗。
玩家指挥的主角亲自披挂上阵后,借助实时费用灵活部署不同职业的卡牌角色,全力攻破敌人防线。因此,游戏的关键决策点在于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将队员精准放置在合适的格子上。
这样一说,这种玩法是否仍然很像是战棋玩法?但实际体验下来,这套玩法对即时策略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玩家判断场景和环境的能力有着更高要求。
掩体机制是地图中的关键。多数情况下,玩家需要把队员安置在掩体后方,要是没有掩体的保护,角色等于直面枪林弹雨,即便是高练度的角色也难以承受敌人的攻击,很快GG。
敌人同样会躲在掩体后以减少所受伤害,此时,玩家可以将己方角色放置在敌人侧面,利用侧击来无视敌人的掩体。
队员们可以装备各种枪械和短刃,不同的装备攻击方式和射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玩家在游玩时多动脑筋。比如,在没有掩体的区域,可以安排重盾角色作为“人造掩体”;距离不够时,借助狙击手射程远的优势,其火力能覆盖整个屏幕的场景。
此外,医疗兵和工程兵能为团队带来独特收益,玩法和队伍搭配十分多样。虽说玩法听起来复杂,实则上手极为简单,系统总能给出充分的视觉提示,属于典型的易上手、高上限游戏。
《镭明闪击》和战棋玩法不一样的是,游戏在流程中通过卡牌放置进行调兵遣将,并需要在调度过程中把握部分角色大招的释放时机。派遣出的大部分角色被敌人击倒后或者射程范围内没有敌人后就会自动退场,在冷却后会再度出现等待调遣。
除了被动撤离,我们也可以选择点击队员详情页的撤离按钮进行手动撤离。若角色被击倒后而濒死撤离,再部署时长会增加。
除了特定剧情关卡使用系统指定的人物,普通关卡加上主角一起一共十个可上的角色,其中一个是来自好友培养的角色。战斗是花费费用打牌的模式,而不是一股脑就给你塞十个角色上战场。
角色分为七种职业,大体分类还是盾、奶、输出,只不过输出中又细分出了几种职业,比如擅长群攻的火力、还有上阵释放技能后就直接消失的隐刃和超远距离的狙击手等。
在角色培养方面,除了大家都熟知的人物升级、升阶,武器也需要升级,比较好的一点是可以无损重置等级返还等级提升消耗的材料,没有折损,不用担心培养资源用在自己的非主力角色身上造成浪费,算是很正向的一个设定了。
03差异化不止是玩法
在游戏PV释出的时候,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游戏的画面表现部分。角色和军备的设计风格独特,大量的枪械作战场面暗示了游戏在玩法上的侧重,氛围感上则有一些DC超英电影的阴沉感,枪械元素与近未来科幻的结合相得益彰。
作为一款偏向硬科幻的游戏,《镭明闪击》在世界观塑造的严谨性、沉浸感上下了工夫,能从官方设定中看到游戏既想引入严肃科幻风格,又要降低玩家理解门槛方面所花的心思。通过具有深度的故事背景、立场各异的多方阵营等设定,构建了一个多元阵营且充满变数的未来世界。
在战队的角色设计上,可以明显看到各种现实服装流派的划分,例如黑绿配色的现代写实军事人员,身着色彩艳丽、兼具潮流与科技感服装的前卫角色,而敌对阵营则统一采用红黑配色的欧式军工风格。
从实际体验来看,游戏真正特殊的地方在于游戏人物是以3D建模呈现。
以介于粘土质感和瓷娃娃质感的女性角色居多,无论是黑丝长鞭御姐,还是“大奶量”眼镜娘,或是元气少女、卖萌萝莉,虽然在人设上大多是搬运的二游里很常见的那一套,但搬到了3D拟真的画面系统里,确实别有一番新意。
举个例子,游戏和很多二游一样有着人物装扮的设定。那相比起纸片人,3D人物换装看起来确实更得劲,这方面《镭明闪击》倒是有着十足的优势。
不过3D这个卖点,也同样有着一些负面的影响。简单来说,日系纸片人老婆和韩风写实脸的油腻师姐之间还是有壁的。在这一点上,《镭明闪击》也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化解这道藩篱,两者兼具的结果就是:我知道有些人物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戳我XP的,但我就是没有正中G点的感觉。
尤其是人物演出大多还是像2D游戏一样的站桩对话,人物的表情相较于2D的变化更少,让角色少了那么一丝“人味”,这可能是《镭明闪击》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地方。
不过总的来说,《镭明闪击》确实是一款异质性的游戏:将“纸片人”3D化在市场上其实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这类产品在画风和题材的选择上还是相对偏传统日系二次元一些,《镭明闪击》的轻科幻确实是市面上的独一份,这种题材也更有走全球化的机会。
当然了,差异化的玩法,差异化的题材,这样的碰撞最终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大胆的跨步是否能够成功,在这次的测试之后应该能初见一些端倪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