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录(五)

一般公开发表文章所谈的企业,都是具有些特色但又达不到很感兴趣的东东。真正深入研究的核心企业是不会公开发表的,因为:1,深层研究和思考是种知识产权,个人有权予以保护;2,某些观点或思想是小圈子讨论的智慧,个人无权代理。我一直认为,方法学探讨远比具体结论要尊重读者智慧。

【有趣的分化】自2007年10月全面见顶已经过去了4年,在目前上证指数只到当时1/3的背景下,个股呈现出高度的分化:类别1,当前股价(复权)远远低于顶部;类别2,接近或者略微超过顶部;类别3,远远超过顶部。4年不是个很短的时间了,这个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值得讨论。

    很多人喜欢争论“投资和投机”哪个更好?我的看法是:要比最高收益率,它们都远不如赌博和彩票;要比普遍收益率,它们都是少数人获胜的结局。它们在本质上都有苛刻的要求:投机贵在善于捕捉变化,投资贵在领悟不变性的东西。所以前者弹性必然高于后者,而后者可持续性必然高于前者。

    投资这座大厦,上层建筑是“思维的视野和前瞻性”,而地基则是“企业价值分析方法论”。光有上层建筑只能是空谈甚至沦为概念炒作,而只有地基则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只能捡烟蒂。说到底,投资最怕的还是“上不去,下不来”。相关http://t.cn/htBxCv

    企业是干出来的,不是“预期”出来的。天天研究谁谁怎么看这个企业啊,券商报告的预期怎么样啊,市场价格的走势隐藏了什么秘密啊...啥叫不务正业?这就是。多想想企业是干什么的,是怎么干的,是哪些人在干,与别人相比干得好在哪儿...别被预期、特别是别人的预期牵着鼻子走,否则就是交学费的老黄牛了。

    浮躁是投资的癌症,无药可救。它导致短视、冲动、不理性、患得患失、总之就是走向愚蠢。但要想不浮躁,就要有个稳定的逻辑支点,就要恰当的理解复利的本质和市场的顶级规律,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要...这事儿越来越麻烦了,没辙,谁让你想在一个“注定大多数人失败”的地方成功呢?

    现在与“价值投资”一样被用烂了的词叫“品牌”。其实品牌具有相当大的“后知后觉性”。巴菲特对喜诗、可乐或者华盛顿邮报都是观察很多年确认品牌硬度后的投资,而国内动不动就把某种广告轰炸催肥起来的知名度誉为“品牌”。消费行业品牌确立后的一目了然与确立前的难以琢磨是硬币的2面性。

    【什么是护城河】如果简单的理解,护城河就是“重置的难度”。如果展开来理解,显然不同行业的重置的难点不同,也就是文中列举的种种不易被模仿之处。所以所谓护城河也好壁垒的叫法也好,切入点应该首先是行业竞争胜出的关键是什么(规模?品牌?粘性?执照?..)?再对照企业在这些特性上有多强大及为何不易被模仿。

    2点补充:第一,护城河并不必然带来高回报率。比如公共事业部门,进入壁垒极高却管制严格,也与企业成长周期有关;第二,但可持续的高回报率必然要求高壁垒。这是dcf原理所决定的(具体可参看博文《dcf三原则》)。有些行业壁垒清晰可见,有些壁垒模糊难确认,有些则基本无壁垒,生意就是分三六九等的。

    在经营者的野心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拉锯中,后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成为优胜者。我不喜欢那些需要“不断创造需求”的企业,虽然苹果的ipad就是这样的经典案例,但对这种成功的预见性要求实在是过于苛刻了。更容易把握和预测的需求,是寻找简单好生意的第一步。

    产业特征就像河道,有的宽阔顺畅并可汇入太平洋,有的则狭窄还容易断流;商业竞争就像河道中的船,宽阔河道中一马当先的大船再配合一个好船长是最优。而大河道中过于拥挤的场面,有时还不如独占着狭窄河道的悠然小艇;投资时机就像是老天赐予的天气,既有扬帆远航的好日子也有休息等待的时节。

    一个希望安全旅行又看到美丽风景的投资者,可能首先要根据目的地和水纹特征的不同选择好河道,然后排除掉明显不坚固的船或者看着像水贼的船长,再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气候条件下登船。但亲们要注意哦,沿途的风景可能很美,但别因此频繁下船而误了最终的旅途目的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钱是一定不能赚的,再大诱惑也不要去碰;然后,有些钱才是能够赚到的,而且越赚越多。与好生意,并且只与好生意为伍。与企业家,并且只与优秀的企业家为伍。火中取栗,总有烫得你吃不下饭的时候。

    【常识】做投资的都喜欢把“常识”2字儿挂嘴边,但这里的“常识”可不是生活常识而是生意常识、商业常识。没有足够的商业历练、观察、思考和悟性,所谓靠常识判断简直是个笑话。现在看到一些熟悉的口号就经常胃里不舒服,读书不是这么读地。说投资的时候,不抬出几个大师来不引经据典一番,会死不?

    大牛股的散户反映:【刚被挖掘出】没看出哪儿好;【大幅上涨】真不错耶,会回调吧?【疯狂上涨】买了!拿住10年!【开始调整】我价值投资,淡定;【持续长时间调整】这是肿么了,公司出问题了?【反弹落后其它】淡定你妈啊,早知道是垃圾【再次上涨】还没哥换的反弹快呢【终成十倍股】我..唉...

    最不要怕的,就是谁都躲不过的系统性大恐慌。因为它就像女人闹小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最怕的就是基本面逆转型的方向性下跌,因为那就像女人爱上了别人,离你只会越来越远而不再回头。

    熊市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能更好的识人。看看之前谁曾是“大无畏的”,看看过程中谁又是“被价格一步步的改变自己的企业认知的”,看看之后谁又是“再一次感叹好企业总是太贵的”,看看平日口口声声长期投资的人是如何被短期走势击得粉碎的,看看谁是市场好的时候喜欢吹牛逼市场不好的时候就骂娘的。

    如一位朋友所言,中国的价值投资人确实花了太多的时间谈投资的what和why,其实所谓大道理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话,真正关键的是how(系统的方法论)--what和why是“simple”的,而how是“noteasy”的。没有how的掌握,价值投资就像个漂亮的热气球,一直被传说但是永远够不着。

    证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7月底,沪深交易所股票账户1.62亿户,有效账户大约是1.37亿户,证券投资者规模至少达到7000万人。1.4亿不到的有效账户中有9200万户为2007年以后开立的账户(大约4500万人),占有效账户67%。也许上轮大牛市中进场的散户要经过刻骨铭心的“风险教育”,真正意义的大行情才会到来。

    【如何克服真大跌了却不敢买】:第一,在市场远未恐慌之前就研究好企业,建立逻辑支点,然后等价格;第二,把目光放远,试着用中性偏悲观测算3到5年后的结果来看待这笔买入的风险机会比是否诱人;第三,回过头去看看乐观时期的报告,那些理由还存在吗?;第四,如果早就没子弹了...我只能说很抱歉。

    股票池中的三类:【第一类】只要不是高度泡沫化就可以一直持有;【第二类】只要跌的足够低了就可以买;【第三类】当同样低的估值下相对第二类可优先买入。一类是高价值未来成长型,二类是高市场占有率或格局难颠覆的大龙头,三类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但确定性稍不足的。不同对象不同投资策略。

    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各个最热闹最有名的“投资论坛”去逛逛,主要目的就是观察我最看好的企业在这些地方的情况,第一是提及率有多高?有没有变成被多数人追捧和高度认可的“伟大企业”?第二是在讨论中已经被认识到了什么层次?这种观察如果持续较长时间,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超额收益来自哪儿】在市场里的人没有一个不想获得超额收益的,但这东西是靠什么来的呢?我想:第一,靠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力;第二,靠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执行力。如果在对市场和企业的认知上不过人云亦云,又经常与大众步调一致的进进出出,那么超额收益就只能期待超级的好运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中国要还的是畸形经济结构和国富民弱的债,欧美要还的是消费透支和高福利低努力的债,一些失败国家要还的是还没脱贫就养了一身子少爷毛病的债。这是个全球还债的伟大时刻,别欠扁的玩优雅,也别叨叨的装苦逼,历史没功夫听扯淡看表演,倒退500年都是苦出身。埋头苦干远未过时。

    有新闻报告很多中药注射剂零售价的50%以上都是用来“打通关系”的,要特别警惕这种出厂价与零售价差价过大的品种。有人认为差价大正说明厂房提价空间广阔,但那是在一种前提下:其市场需求极端牢靠且替代性很小--中药注射剂符合吗?而如果“需求”是建立在“高额灰色收益”上的,利润额的降低甚至能带来市场的崩溃。

    医药的黄金十年的潜台词是“淘汰的十年”,没有大幅提高的门槛和良币驱逐劣币的淘汰赛不可能有美好未来。真金不怕火炼,但那些以灰色营销作为王牌武器,出厂价与终端价差价极大,又或者根本粗制滥造的“低成本优势”的药企,小心潜在杀伤力吧。医药企业分析要点参考以前微薄。

    【牛股的“八字真言”】:“衣、食、住、行”是人类永恒的基础需求,而人类顶级的大事却不过“生、老、病、死”,所以即使是站在最朴素的角度来看,相关消费和医药领域频出大牛股实在理所当然。

    为什么中国有现在有大的硬件企业却没有大的软件公司呢?不妨这样想,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公路桥梁发电厂机场等等,没有这些就很难有服务性行业如连锁超市电影院。那么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什么呢?是it硬件。所以硬件过去一直是it投资中的大头。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会有有趣的发现。

    软件与医药行业有一点很像,就是企业的差异化程度极大,基本上不能以“版块思维”来看。另外,政策主导型的it投资很容易出现地头蛇,而难以形成大一统市场,这就难出大市值企业。客户过于集中于某些大款企业,也是较为高危的特征。盗版对于行业信息化领域基本无意义。总之,有趣的地方很多。

    商业中普遍存在双刃剑效应:如零售连锁企业的规模是竞争力的有利保障,但规模化不能停本身也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如酒类消费趣味的极度差异,造成了某些品牌的护城河,但也对其“跨界”形成了障碍;如医药企业的专利壁垒使其拥有利润丰厚的特许权,但本身也为专利的高投入消得人憔悴。世界是辩证的。

    轻有形资产更要求重无形资产,否则这种“轻”往往更危险;高水准利润率的生意更需要考虑其需求能放大多少的问题,而做到极大规模的生意则思考的重点是单位利润水平提升潜力多大;大杠杆的生意赚的爽但一着不慎就容易输得精光...这个世界充满矛盾,而矛盾的背后其实是更高层面的公平。

    我对初涉企业投资分析的朋友的建议:不要陷入到企业零散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去也不要纠缠什么价值or成长,而是集中火力去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好生意?第二,好生意是不是就是好企业?第三,好生意好企业为何也可能变成糟糕的投资?本质不搞清楚,再努力也是在面儿上。

    投资做到某种程度,所谓的会计财报等“硬功夫”的比拼基本都是浮云,你不可能通过这点远远超越市场平均认知而获得长期超额收益。最终比拼的可以浓缩成2条:一,商业洞察力;二,品性。前者决定了判断出好机会在哪里的能力,后者决定了能否把握这种机会的能力。而这2个能力既无法工业化也偷不走。

    一般公开发表文章所谈的企业,都是具有些特色但又达不到很感兴趣的东东。真正深入研究的核心企业是不会公开发表的,因为:1,深层研究和思考是种知识产权,个人有权予以保护;2,某些观点或思想是小圈子讨论的智慧,个人无权代理。我一直认为,方法学探讨远比具体结论要尊重读者智慧。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