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录自19年5月至19年12月的微博:——————————————————————————————
投资人始终需要在收益、风险和舒适度三个点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契合点。收益是你期望获得的,风险是你需要承担的,舒适度是投资过程中的主观感受。高概率的对象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级别之内,好的入手赔率能提供更满意的回报率,而处理好收益与波动的期望值、弹性与稳健的平衡、长期和短期目标设定、研究与决定的效率关系、简单稳固又符合个性及能力的套路...这些将提升投资生涯的整体舒适度。事实上在投资的芸芸众生里,短期高收益者众,长期低风险者寡,而终身高舒适度者罕。
投资面临的风险永远不可能排清,长期来看,对抗风险最好的东西就是坚实的价值,因为价值是投资世界里的硬通货。但一方面价值的衡量存在太多主观判断也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往往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对抗价值不确定性需要足够的安全边际和等待的能力(耐心+不被强制清盘)。所以我们所说的低风险投资,就是用等得起的钱,寻找价值足够强健并易衡量的东西,在安全边际足够大的时候下手,通过适当分散实现均衡配置,再定期的巡检和优化。然后,好好的生活,耐心的等待。
换句话说,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通过对象,时机,力度三个要素的协调,首先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只输时间不输钱。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让对象的价值高度符合DCF三要素且鲜明易辨,入手的时机又具有足够好的赔率,配置力度上还与机会大小程度相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缩小这个圈为:让等待的时间不会遥遥无期。所谓复利,就是牵着价值的手,慢慢但稳稳的往前走。
ROE的高度反应的是这个生意好不好赚钱,ROE的结构展现了它是靠什么方式赚到钱的,ROE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则反应了这个生意的需求特征和壁垒强度。ROE视角不仅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可以用来衡量投资人的内在价值。收益率、收益来源归因、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三个角度的综合,再加上足够的时间背景,才能得出一个接近靠谱的判断。这就是做事一定要找到方法论的意义。
投资之所以难,是因为面对复杂的世界,动态变化的进程,不确定的未来,既要做出判断又要为意外留下应对之策。但这里提升成功率是有线路图的:首先是尽量全面的掌握事实,其次是用有效的逻辑整理事实,然后是认识到事实的碎片性和多角度性,这时才能到判断的层面,日常的各种积累都是为了提升判断成功的概率。而判断之后的决策要考虑到判断成立的局限性,在局限性下认识到自己始终有可能且必然犯错,再往后才会由此建立体系来应对局限性和意外导致的错误,到这儿都还没提市场情绪波动对自我判断的冲击问题。
投资,能让人了解很多不同的行业和生意形态,见识到很多精彩的竞争和经营策略,窥见到产业经济运作的复杂和美妙。同时那一次次的考验和抉择都让我们更诚实的面对自己,让我们得以从审视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来变得强大;此外,市场的周期性癫狂和金钱的最大化刺激,让人性得以用最高的效率在这里充分的表演,乌合之众与市场有效性以令人惊异的模式水乳交融在一起。所谓投资之道,即是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以前在博客的签名是“以价值为本,与趋势为伍”,实际就是个股与市场两个纬度的考虑。趋势是市场整体的规律,价值是公司个体的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价值为本就够了可以忽略市场波动的噪音。但在市场的极端态下,其均值回归的趋势足以碾压个体价值的边际变量,这个时候最好与趋势为伍。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投资拼的是识别价值创造的穿透力或者安全边际的评估力,而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干预,虽然频率极小但影响又很大。
当然,如果自信对商业价值有超强的穿透力,又自信对安全边际的把握洞悉了一切变量,那么根本不管市场问题长期来看是最优策略。但是做出这个自我评估,需要非常非常小心。因为错判了公司并不可怕,错判了自己却很容易满盘皆输。
一个哥们问我“投资上怎么才能不犯错误?”我说你这问题本身就犯了方向性错误,不犯错是不可能的,投资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可能。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回头去看出现过不少对标的的错误判断,我相信几乎所有职业投资人都是这样,只是敢不敢承认而已。所以坏消息是,连我都经常犯错,你要比我强一个级别,短期来看比较难。但好消息是,你看我犯了这么多错误,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判断,但第一从未受到重创甚至还赚钱走人,第二整体投资回报也一直稳健前行。我跟你说,这里面才是最值钱的部分、也才最符合“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一定位的成功路径。
下跌的时候最好的加仓目标,是特别坚挺根本跌不动但又十分盼着他跌的。跌不动,加进去短期波动也很小。万一加进去真跌了,正好进一步霸占,是用短期波动换来了最放心的未来收益。交易,实际上就是在符合高概率高赔率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心理优势的过程。
最好的股票,是自己非常喜欢,市场一定会喜欢但暂时不喜欢的。自己真的喜欢,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看好,才能拿得住。市场一定会喜欢,表明对其价值展现会有强烈共识,不会形成长期的定价偏离。但万人迷总是很贵,所以由于一些原因的暂时不喜欢能带来低估值,也就是优质的入手机会。市场很喜欢但自己不喜欢,说明看不懂或者不认同,这钱不赚也罢。自己很喜欢但市场就是不喜欢,很可能会长期坐冷板凳,但更可怕的还不是被冷落,而是万一市场还是对的,那么这种坚守反而成了一步步踏入深渊。
风险控制的前提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前提是风险定义。我认为最主要的风险来自几点:第一是价值毁灭,第二是极差的赔率,第三是集中发生的黑天鹅。这其实分别对应《进阶之道》中说的对象,时机,力度三要素。但以上判断或者说安全边际的建立都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能力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切决策的意识基础。理解并做到这些,不见得总能出类拔萃,但肯定向稳健复利选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以前说过投资初期最好是很高的R,而过了初步积累期后最重要的是极长的N,这是复利法则的必然要求。初期的高弹性需要眼光,胆魄和好运气,高可持续性则需要一套稳健的投资体系。高弹性要做好“看得准,敢下手,拿得住”九字真言,高可持续性则需要宽度均衡和深度容错。高弹性可以帮你从0到1,但要想再从1到N(并且从理论上杜绝掉再掉回1以下的可能性),高可持续性是最优策略,没有之一。
投资是弱者体系好还是强者体系好?这里关键是怎么定义“弱”和“强”。在我看来,投资要想成功就不可能是弱者,所谓的“弱者体系”是相对能明显超越市场的最强研究者而言的,但其底线能力可能已远超普通人的上限,比如抓公司经营主要矛盾的能力,对市场预期和估值的理解力等。即便把自己定义为研究深度的弱者,也必须成为研究角度和广度的强者,更要成为掌控理性的最强者。所以就像巴菲特说“投资很简单”一样,强者的自我弱化不是真的弱小,只不过是转换一个更顺手和安全的着力点而已。
今天和一个朋友闲谈几个著名公司的印象:阿里巴巴是战略驱动,格局大立意高,落子永远先人三步,宏大叙事但吹的牛逼大多能实现;华为是技术驱动,对科技制高点正面强攻硬扛,拔掉一个接下一个,从不信邪又执行力强得邪乎,越走底气最足路越宽;腾讯是运营驱动,以社交为大本营四处出击试探,一旦找到一个机会就流量卡位加快速迭代扫清市场,不见得是最领先的,但可能是最难缠的;百度是利益驱动,把搜索利基吃干榨净,短期利益永远最重要,但每一个短期最优的叠加,却距离面向未来的最优解已遥不可及。
为什么“1年1倍易,3年1倍难”?因为短期高收益往往是个意外,意外之财来的容易。但第一由于是意外,你不敢赌身家,所以小额资产高收益等于P用没有。第二这种随机漫步赚来的钱,去的也快,今年挣了100%明年可能直接亏50%,爆发力很强但是都用来做折返跑了,最后一统计,唯一发财的是你的券商。而3年一倍首先符合客观规律(优秀企业的盈利水平加上一部分估值的均值回归),是“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但又对能力要求高(壁垒造就超额收益,竞争对手少),且较长的时间能稀释掉较多运气成分。更重要的在于,由于从赔率和概率两个角度可把握,再加上投资体系上的容错化,因此战术上的极其苛刻保守反可带来战略上的极其激进,能押上最大仓位下注。最终效果就是:错了只是小输,对了便是大胜。由此,在高仓位和长复利两大利器驱动下,时间将勾画出一幅美妙的财富曲线。
寻找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是一个大型的密室逃脱游戏。除了极少数少年时代已经天赋耀眼的幸运儿,大多数人其实人到中年都依然对此迷茫着。因为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往往需要外界机会在合适的时间来触发,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或者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它可能沉睡一辈子。比如我自己,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挺适合做投资,但回想起来很后怕,因为这个触发事件本身毫无必然性。所以年轻时多尝试几条不同的路可能有更大概率唤醒你的隐藏能力,这不是说浮躁而盲目的换来换去,而是最好具备多线程的能力:在一个立足点稳定前行的同时,保持视野的开阔性,不害怕尝试新的可能性。在寻找社会需求与我们能力的最佳契合点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破壁者。
看一些国外公司的研究,经常感慨市场经济的伟大。很多都是在个不起眼的细分行业里,一做就是8-90年甚至更久。30年代就上市了,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经济周期,但市场经济一直顽强的延续着,这些公司也在自由竞争中靠着专业性和国运昌盛逐渐壮大。回看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过40来年,真正与世界接轨也就是这20来年的事儿。目前其实太多的行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只要自己不瞎折腾,长长的增长雪道和精耕细作的提升空间还有大余地,中国市场跑出一批持续优秀经营50年甚至百多年的马拉松冠军企业完全不是梦。
19年6月:过去十几年,没有买足够多股票的美国人,和没有买足够多房子的中国人,成为财富竞争失败的主要对象。不过相对来说,美国能搭的车比较少,错过了主要的资产增值就没什么汤喝了。国内这些年各种生意机会还多些,当然p2p这种陷阱也多。未来随着大家资产存量越来越多,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机会越来越少,对资产押注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了。
这次中美碰撞,总有人反思我们哪里做错了。做错的地方肯定有,但能搞得老美这么有危机感,甚至不惜撕破市场经济大旗动用政治力量打击商业竞争对手,反而是证明我们总体是做对了,特别是开放,一定要继续坚持做。当然这次脆弱点那么多,也说明过去躺着赚钱太容易了,体重虽然上来了但是脂肪多肌肉少。
中美的科技竞争,如果被控制在良性的轨道上,也许对整个人类会是巨大的福祉。过去这几十年美国在顶峰确实太寂寞了点儿,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从整体科技能力上哪怕接近他一点儿,不被他甩得更远已经算地球村里的狠角色了。中国当然也还差得远,但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几点:第一是中国的科技加速度惊人,第二是综合潜力更惊人。如果两个巨人互相激发良性竞争,就能像任正非说的,最终在山顶拥抱为全人类服务。
现在a股的上市公司将近4000家了,从这些年看报告的经验来讲,各行各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次是法国和韩国,欧洲其它国家偶尔出现。澳大利亚、南美、中东中亚等国家主要作为原材料来源地出现,近期东南亚作为低端制造业转移目的地出现。当然这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果是文化创意等产业相信欧洲出现频率还会提升。基本上这可以反应全球经济的主要面貌了,老八国联军们死守各自战略要地,逐次面对中国的全方位挑战冲击,这是经济交战最激烈的地带。几个资源国搭便车比较轻松,但基本看天吃饭,战略要地的机智小国见缝插针争抢战场上被遗漏的战利品,而剩下的绝大多数国家岁月静好混吃等死中。
最近恒隆老板关于中美制度差异性的分析,与之前的《美国工厂》一样,其实本质反应的是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演化出的不同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又遭遇全球化碰撞后产生的冲突和难以相互理解。以《美国工厂》为例,其实中国和美国工人都没有错,都是自身社会环境下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理性没有错,但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差别太大,同样的理性必然导致不同的诉求优先级。其中一个美国老工人很感慨在通用工作时的优厚薪水和条件,但他也觉得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有了。其实他可能不知道,这不是他与福耀的对抗,这一切的背后是资本和技术全球化的结果。以往欧美普通产业工人轻松工作就可以获得很高薪资和生活水平的前提,是技术未扩散,哪怕是钢铁和玻璃这种普通制造业,都牢牢掌握在少数欧美国家的产业巨头手上,高成本也无所谓,因为你别无选择。但全球化技术扩散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崛起后,哪些美国工人直接面对的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工人的效率和成本竞争,而这其中,又以中国工人的效率最高成本也是最低。反应在数据上,就是全球化以来,中国产业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最大,美国传统制造业工人群体则是二十多年来不进反退,当然最大的得利者是大资本家。我觉得单纯的说哪种方式好和坏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要看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下你的体系和方法是否产生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是否获得了更好的可能性。就像公司价值的评估,从终极意义上来讲自由现金流是最重要的,但如果僵化的用来套不同阶段和生意属性就会是谬误。在一些发展阶段或者一些类别的企业,就是增长率和市占率更重要,为了达到这个阶段的目标,反而是加大投资和负债,持续高额度的研发、销售费用是最佳战略,哪怕这会带来现金流的紧张。是,这只是个阶段目标,但这个阶段你不获胜过关,你连面向下一个阶段的资格都没有,或者要再等可能100年200年下一次大变局时的参赛权了,就像中国曾经经历的,以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一样。
(19年5月)最近中美的冲突让很多朋友又担心起了宏观。其实你我这种平头老百姓无论能接触到的关键信息还是在相关决策上受到的训练,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整个网络世界对这种级别问题的讨论大约就是个茶话会。作为个人来讲,未来最需要担心的不是中国经济失败甚至崩溃,而是国家经济继续稳健发展但你自己被同龄人抛到后面。最惨的,不是国家竞争失败了,而是你在实打实的社会竞争中就顾着扯淡而落败了,这个的概率远大于国家的整体失败,也更让人郁闷。
(19年5月)中国现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排在全球60名开外,在我们前面附近的有墨西哥,匈牙利,黎巴嫩,阿塞拜疆,毛里求斯,土耳其等等。但如果从产业布局和规划,基础设施构建,教育体系和研发能力,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等来看,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完全不是这个水平线的配置。下一步往哪里去很明确,关键是怎么去?对这点,我觉得所有声音比较大的人里面,郭台铭的判断最值得重视:1,中美必将达成贸易协议,贸易战之后将是中美长期的科技竞争战;2,贸易战后中国不但会更加开放,而且将会有“惊天动地”的开放。
大钱,都是时代给的。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我们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位置的不同在同样发展背景下受益程度会相差很大,但总体的增量幅度依然是决定性的。在时代进程面前,守好自己的球门,耐心的待在价值必将不断增厚的地方(包括资产,能力和位置),用尽量愉快的方式渡过无聊和低迷的时间(所以守好球门是前提),应该算是迎接美好未来的正确姿势。
19年9月:如果中国过了经济升级这道坎,那么可以预见后面起码还有20年的产业制高点红利—这个坡很不容易爬,所以上去后可以吃很久很久。我刚开始干IT的那年,人均GDP才800美元,到今年涨了12.5倍,生活发生了多大变化感受比数字更直接。发达国家人均GDP的门槛是2万美元以上,新加坡跨越1万到2万的门槛用时5年,日本用时6年,韩国用时12年,美国和英国都是用时9年。现在看中国的了。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就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改革开放国策,参加工作的年龄正好全球化加速又叠加互联网大潮,现在又有幸见证步入发达国家门槛的关键一步,实在是很幸运。
19年9月: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我是最不担心的,客观上来讲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几乎最突出的技能点,都是冲着经济成功去的。而这个阶段无论国家意志还是小民梦想,也都是冲着经济成功去的。也就是说,能力与目标,高层与底层,完全是人剑合一的状态。长远来看更需要忧虑的是,经济发展目标达到后进入成熟低速阶段了呢?真正的法治社会能成为现实吗?在经济目标之外凝聚全体国民的共同价值观在哪里?能真正摆脱东亚永远Hard的生活模式吗?如果能,那么不但盛世的R很高而且N也会很长。如果不能,那么昙花一现也并非危言耸听。当然,这个时间点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韩国生育率18年降到了0.98,成为世界上首个零出生率国家,真的挺恐怖的。东亚模式现在来看非常的极端,超级拼搏、极限竞争、大都市聚集效应、集体主义和成功欲换来了经济上的腾飞,但整个社会处于Hard生存模式,不但竞争失败的底层处于悲惨境地,连中产阶级也被压得透不过气,生育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结果,东亚三国都刚刚尝到点成功的味道就要排队面对人口危机了。
有时候想想,人类世界真是从来不消停,东亚模式问题大吧?那您看哪儿不堪忧?东亚好歹还换来了经济腾飞,那些依然在衰败和战乱中循环的就别提了,欧洲大陆本来又成功又舒适,结果一边高福利下功能退化一边快速白左绿化。美国的移民开放是其成功驱动力之一,结果弄到现在15岁以下人口里白人(不包括墨西哥裔)占比已经不足50%,种族平权也有点儿过头的意思。放长30-50年看,最能干的几大种族都将老去,最能折腾的正朝气蓬勃,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科技了——它曾帮人类逃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能不能再拯救一次人类,跳跃出低生育率陷阱呢?
海思从零到现在,也就是14年时间,靠的只是华为自己投入,并且相当长时间处于并不着急的备胎阶段。现在事情起了变化,对一些公司来讲ICT国产替代已经十万火急,对另一些公司来讲看得很清楚自己头上悬着一柄剑了,生意做大了随时面临拔你插销的风险。再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考虑,战略意义已经超出了企业经营层面。虽然前路极其艰难,但还是那句话科技研发不是魔法,资金,人才,市场回报,政策导向和时间只要集齐了,突破才是大概率的(除非这个过程中间OVER了)。韩国日本台湾能在ICT领域各站一方霸主,也说明了东亚种族在这个领域是可以搞事情的,大陆作为体量最大产业链最复杂需求最迫切也最不吝投入的角色,前景真的没那么悲观,弄不好还会被逼成一个大招。
投资这事儿不是打麻将,不用老琢磨上下对家都有什么牌各自怎么想。没有什么时候能是完全风平浪静的,天天担心第一折寿第二还对超额收益贡献为负,等于是玩一个结果糟糕过程还郁闷的自虐游戏。投资就是2个大判断:第一,国运看不看好?第二,有没有足够的便宜的好公司?第一个决定战略定力,第二个决定执行策略。两个都YES,踏踏实实Hold住等着财神爷来敲门。第一个YES第二个NO,耐心等待决定性的上车时机;第一个NO那就没必要考虑第二个,麻利儿尽快跑路,也能省去了烦恼。
港股19年确实比较差,而且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很多股票的估值真的很迷,被追捧的往天上估,被冷落的(未必是经营不好的)能被怼到十八层地狱。很多“价投”总说港股是成熟有效市场的典范,我也真是呵呵。虽说错误定价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有利条件,但不代表极度分裂的扭曲定价体系是优点。今年也有一些仓位在港股,比较幸运的是基本都赚钱,有的赚的还不少,想了想主要在于:第一,越是边缘市场越不能走小道;第二,正向展望比逆向行动更重要;第三,根植于大陆的最优质资产。
《侏罗纪公园》里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生命会找到出路”。其实经济发展也是一样,经济体本身也具有生物演化的某些特征,会自发的寻找增长的缝隙,并经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繁衍下去。记得我之前说的那个例子吗,伊斯兰教规不允许做钱生钱类的生意,但金融服务依然以其它的方式巧妙的生发起来。今天的中国也一样,只要人想过得更好的需求不被压抑,只要整个经济系统保持开放自由,经济增长的内部潜能就会四处弥漫试探并最终建立起新的趋势,这个过程开始也许悄无声息,却终将势不可挡。
投资的初学者最关心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比如所谓的交易体系,所谓的市场高估低估的判断,在门外的时候你看着觉得很神奇,实际上这些东西学起来是很快的。真正难的也是回报最高的,是对公司的价值判断。如果要进阶为专业选手,价值判断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首先它难在理论上虽然大道至简但实际上不同的生意或者同样的生意不同的阶段分析判断的要素和权重非常不一样,且分析用到的知识点层层扩散。更难的在于,由于市场定价的波动,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做投资的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难是应该的,因为那是你超额收益的壁垒。
(19年5月)中证消费指数自16年以来就进入了大牛市,18年11月见底后涨了将近60%,依然是最强者之一。但这波估值提升的钱赚的差不多了,目前消费指数的PE距离15年最高点还差一个冲顶的距离,大约在73%的分位(但距离15年顶部只有20%距离),而PB估值则已经创了15年的新高。虽然长期而言消费股的经营可持续性非常强,但估值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例外。比如如果在15年高点买入中证消费,那么5年的收益约为36%,年复利6.3%而已。
打零工的赚的是不稳定的时薪,工薪族赚的是稳定的月薪,业绩弹性大的工作赚的是与业绩挂钩的年薪,投资人赚的是标的内在价值的增长和标的定价的周期性波动,企业家的财富则是以公司利润为基数乘以估值倍数的市值。这里基数规模最大并且乘数效应最大的是企业家,并且经营中还占有大量的杠杆,所以财富顶层里占比最大的一定是企业家群体,特别又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家更是占尽了好处。
职业投资相比上市企业家的赚钱效应要逊色得多,但好处是经营风险相对小,操心事儿少得多,能挑最好的公司作为价值基数并且聪明的利用周期波动来放大利润倍数,所以这个做行当进入TOP序列也不奇怪。其它各种常见的工作,风险最低收益最可预期操心劳命系数最小(相对于企业家和投资人),但是收入机制的上限明确,基本是加法模式。好在一方面这里面根据业务价值和专业程度还是分出了足够宽的细分档次,另一方面运气好赶上风口也有机会通过期权和股权兑现享受一次性的财富乘法。
看到个采访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结果今天我们发现,全世界的精英阶层倒是联合起来了,各国的无产阶级之间反而冲突最大,由此带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升温。可能是马克思没有预料到全球化在技术依托下发展如此迅猛,而资本的流动性让资本家和其产业链内的精英阶层成为了最大赢家,普通劳工难以自由流动却遭受了工作机会转移、工资难以提升等冲击。当然长远来看,全球化做大了经济蛋糕且优化了资源配置,最终受益面将是越来越大的,但利益分配会趋于公平还是更不公平是个问题。
昨天看的一本书里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一个新西兰人说的:“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儿子不是律师和企业家,但无法接受他们成为一个糟糕的丈夫和父亲”。现在中产阶级对自己和孩子的主要关注点和焦虑感,其实都是来自对成功的渴望。存在必然是有理由的,但放长一点看却未必是合理的。我是觉得,人生要在成功,幸福和自由上聪明的下注,可以为成功努力但不要以幸福为代价,也不要被成功绑架而离自由越来越远。当然,这只适用于我这样的普通人。真正的精英还是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奋斗吧。
虽然问答里排了不少雷,但其实只要你做投资,判断错误就是必然的,只不过成熟的投资人有一套方法体系来应对这种必然性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而已。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我5年前就说过的:任何时候不要当某个公司的代言人,不和公司谈恋爱,不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固守以前的判断。这么做之后,我们遗憾的发现自己只是普通人,神一样的判断力不过是种臆想。但补偿是,你可以真诚面对自己,并获得了宽幅容错和及时改错的能力,从而得以在市场里无限接近了“永生”。
调研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根据行业的不同苦逼程度有很大差别。调研最舒服的大约是互联网和地产金融类公司,一般都在一线城市最繁华的点位,交通方便环境舒适。比较苦逼的是由于成本因素扎根在三四线城市工业园区的制造业,曾经去过广东的某个明星制造业公司,先到东莞然后打车1个小时到工业园,结果司机还迷路了,下车赶紧找人问,又换了摩托跑了5分钟才到,初夏的广东,这么一通折腾等到时已经很难保证发型不乱了。调研中吃的最好的一次是在一家医药公司,午餐还上了甲鱼。最常见的一种调研,是近年股价涨得最好时,来参会的人山人海直接排队到了走廊里,公司意气风发投资人喜气洋洋,然后没过多久公司进入持续几年的业绩和股价低迷。最腹黑的一次调研,是某个公司为每人准备了一个价格不菲的精美礼包,显得非常“善意”,可惜调研中我已经确认了某个问题,所以拿完礼物第二天就清仓了。
19年6月:今年上半年市场虽然先抑后扬再抑,挺折腾的,但市场好歹也有20多个点的涨幅,没什么可抱怨的。更关键的是,目前整体依然处于非常便宜的状态,只是很小的局部有泡沫。虽然后面市场盈利的走好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这个过程里外部压力可能还会有冲击和动荡,但优质股权资产的战略性盈利机会依然十分清晰。所以总结一下,战略上要进取,因为放长时间刻度后的价值吸引力非常明确;战术上要保守,因为经济和环境依然十分复杂,理想的结果需要安全的过程。
从市场风格的角度讲,从17年至今是典型的蓝筹强势风口,目前虽然市场整体还是熊市气息但大蓝筹龙头其实便宜的已不多。这期间蓝筹风格的强势和小股票的惨淡确有其内在合理性,不过市场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轮回。当12到15年的蓝筹歧视变为现在的越来越理所应当的小盘歧视,我们反倒是该记得,即便在美国这个成熟市场,长期统计低估值+小盘股也是收益率最高的组合之一。
19年12月:2018年中国的药品销售额总共约20000亿,其中创新药约为500亿(占比2.5%),仿制药+专利失效药约为11500亿(占比57%),注射和口服中药合计8000亿(占比40%)。而到2029年,预期药品销售额会上升到2.5万亿左右,复合增长率6.9%左右,创新药结构占比会大幅提升所以复合增速预期更高得多。不过,目前的创新药龙头企业按照20%的复利增长,目前市值也已经是10年后预期净利润的13倍PE左右。而目前世界级创新药巨头的辉瑞,当前估值恰好也是13倍PETTM。
19年6月:现在沪深300指的加权PEttm是11.9倍,位于历史分点位的30.6%,等权PE是17.2倍位于历史分点位的17%,基本上是大龙头蓝筹绝对估值低但分点位略高,二三线蓝筹分点位低绝对估值略高。中证500的加权PE目前为26.15倍,分点位14.15%,18年度中证500的净利润增速是-7.82%,主要是四季度暴雷集中,而一季度增速为+14%。总体来看目前整个市场依然处于非常便宜的阶段,静态不是最低极限值,若股价不变到年底则会进一步趋近最低估值区。在这个阶段,市场风险偏好若上升则中小公司弹性会上升,风险偏好若保持在低位则龙头蓝筹会相对表现更好。至于风险偏好的短期影响因素,一看中美关系,二看“工具箱”对冲措施,三看增强信心的“动真格”改革。
19年7月:确定性对估值当然是正面因素,但似乎现在市场为确定性支付了过高的溢价,甚至将“大市值龙头”等同于确定性,这里是隐藏着风险的。市场如此的分裂当然具有短期的合理性,但中长期来看赔率的极端化让人越来越不能忽视均值回归的影响了。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大机会都诞生自某个重大群体性偏见,那么也许寻找当下的偏见,就是现在最高价值的行为。
坏消息与低估值的拉锯战,第一看消息还会不会更坏以及会坏到什么程度,第二看低估值能不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积攒出越来越高的安全边际和进攻弹性。坏消息扰乱当前,价值的增长确定未来。把投资最差的结果控制在不过是输了时间不输钱,其它的就好办了。
19年8月:短期而言市场沉闷而难以捉摸,但做投资更重要的还是着眼于更大的局。要知道目前中国的人均gpp还只有1万美元不到(和土耳其,墨西哥,保加利亚相当,还低于马来西亚和赤道几内亚,世界平均水平是1.13万美元),最强的北上深的人均GDP还只有香港的40-50%,以中国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只要不作大死继续攀升到2万美元(达到希腊,捷克和葡萄牙今天的水平)是极大概率事件。而资本市场目前仍处于历史估值最低的10%区间,市场距离15年大牛市已经过去了4年,经济低迷期间一些优秀的公司在继续扩大竞争优势,一批70分的公司已经达到了既有可持续的2位数增长又有超过国债的分红收益率。放下短期波动的纠结和焦虑,和好机会结盟,和时间做朋友,再次期待一场大胜。
19年9月:目前全市场等权PB2,位于历史水位的10.3%,仅高于18年08年和05年的最底部的1.6左右,与12年最底部的1.9基本相当。现在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3.13%,而且未来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再加上现在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高收益理财项目,所以实质的无风险收益率越来越低。所以只要现在不要踩雷,不要杠杆,不要碰局部估值泡沫,不要用快钱进市场,那么未来几年的隐含收益率就处于比较乐观的区间。第一把账算明白,第二管理好风险,第三保持耐心,钱其实就是这么赚的。
19年10月:最近2周指数跌幅不大,但个股波动远大于指数,特别是一些前期抱团核心资产的三季报大幅低于预期跌幅较大。目前比较值得关注的感觉还是三个方向:1,行业出现周期性底部,未来几个季度将逐季改善,其中的种子选手最好是周期带成长属性的。2,漂亮70分类,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好,高分红,业绩居然也不错,极低估值。3,业绩稳定或者爆发中,且竞争格局好需求不错,具有几年以上延续性。虽然不是极度低估但也非热门品,估值合理可维持而业绩弹性高。风何时来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价值持续增厚且安全的地方立足。
19年10月:目前市场估值水位比较确定,经济将继续萎靡下探也比较确定,这两者其实形成了对冲平衡(低估值对应差经济)。最不确定的因素一个是中美贸易战一个是新的政策工具。而这两点虽然在具体细节和时间点上不确定,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很难向着坏的方向再演化:贸易战存在由激烈对抗边际好转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达成阶段性协议的可能(再次崩掉以及进一步激烈化不是完全没可能,但即便如此其实市场已经逐渐脱敏)。政策面就更确定些,会持续暖风,只是方式、力度和时间点不确定。再加上去年四季度业绩基数很低,同比会好看些。所以综合来看,四季度可以谨慎乐观。
19年11月:最近的新闻满是内忧外患。外患就不提了,那玩意也不是咱能控制的。内忧吧,既有走到这步必然面临的转型问题,更有以那波史诗级涨价去库存为代表的自己作死,在错误的时间做的最错误的选择。差环境里的正能量,一是价格已经pricein,二是无风险收益率历史低位且趋势还在下降,三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那些依然资产强健且持续稳健增长的公司更容易识别了。最大的机会出现时,总是需要你在大众最悲观的时候,找到笃定下注的逻辑支点。投资,就是这样乍一看很矛盾却具有内在合理性的职业。
新加坡人口564万人,香港是745万人。新加坡面积719平方公里,香港是1106平方公里,新加坡的人口和地理面积分别是香港的75%和65%。香港18年GDP3629.9亿美元,新加坡是3641亿美元,两者基本一致。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50亿美元左右,香港政府的财政收入765亿美元左右,且新加坡还要独自承担极其高昂的军费(占GDP的3%以上,高达100亿美元,其人均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在人口与地理面积比更紧张,GDP相当,新加坡政府收支压力远远高于香港政府的情况下,香港的的公屋与私宅比例4:6,而新加坡是7:3,香港做到了全世界最变态的房价收入比,新加坡做到了人人有其屋。
看了个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介绍,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在3500亿左右,约等于兴业银行的市值,而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才7-800亿人民币。在拍卖市场中,字画占比65%,瓷玉杂项占比20%,剩下15%是油画和当代艺术。艺术品的估值基本是个玄学,综合来看这真是个又小又容易坐庄的市场。
最近私信又收到控诉某大V发金融投资类广告,结果公司跑路投资人血本无归。这类具体案子由于详细情况我不了解不多加评论,我只希望经常来这里的朋友都记住:与大家的“常识”相反的是,a股的股票投资在整个金融投资领域里其实都算是相对低风险的了,净值亏个40-50%已经很吓人,但对于不靠谱的各种创新金融投资理财项目来说(也包括债券类投资,听着债券挺安全,一旦违约那酸爽你就知道了),亏到0都很轻松。总之吧,需要给大V高额广告费推广的投资项目你觉得能是什么好东西?至于所谓的大V信誉保障,你要这都信那只能证明你得离投资远点。话难听,但能帮你守住小钱钱。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谈到像张振兴和戴志康这种金融大佬和顶级大镰刀,为什么会在P2P大潮里中了大招?其实你看他们虽然客观上属于能力超群的,主观上也不是在欺诈(连自己家人都捆绑上去了),但从巅峰掉落悬崖其实也不奇怪。第一,本身做的就是个高风险高杠杆的事,能力再强也是在刀尖上舞蹈,哪儿有万无一失?第二,豪赌的行事风格,急切做大的野心,只考虑进攻不屑防守(结合第一条思考下)。第三,经济环境变化了,顶层逻辑变了,运气好的时候优点突出比弱点少要重要,但运气不好的时候弱点就开始致命了(结合第一和第二条再看看)。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善泳者溺于水。
要想一辈子的投资别出现重大“惊吓”,首要是注意尽量不要碰(更永远不能大仓位碰)存在“归零”风险的东西,比如各种“收益保底”实质是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可疑的企业债、信托、股权投资、各种新型金融创新产品等,这种东西一辈子碰上一次就够你倾家荡产家族性返贫的。另外就是别碰本质上无价值创造、纯博弈,不存在公允价值的东西,典型是艺术品,也包括黄金这种长期来看无增值的品种(配置些以备乱世保命另说)。再有,就是别玩复杂和难以脱手的东西,比如各种金融衍生品,商铺和其它冷门固定资产等,更别在这种东西上加杠杆。其实对普通人来讲,证券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就是最好的研究和投资方向,在长周期收益率上有足够数据支撑,又有成熟的估值指标和足够的流动性和品种选择,无论成长还是周期所带来的弹性也足够大,真正弄懂几个东西足够改变命运了,真没必要因为不靠谱的诱惑往各种火坑里跳。
现在甭管是普通工薪,中产阶级还是财务自由的,感觉都对下一代充满焦虑。这种焦虑有很多是制度导致的,比如没有本地户口不得不想出路,更多还是高强度竞争本身带来的(比如各种虎爸狼妈就在身边,各种牛孩传闻,各种名校招生秘籍)。这其实是用全社会孩子的童年幸福为国家的竞争力奠基,很难简单的说好还是坏。但在这种事上我们只能做理性人假设,每家都是为了客观利益做最合理的选择,这种集体的选择说明这个阶段的人不怕Hard模式,怕的是不公平和阶层不再合理流动。所以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改变命运的大门一直敞开着;这也是最糟的时代,因为前仆后继的奋斗和焦虑将贯彻整个人生。
和朋友聊拼娃时我有个自己的观点:普通家庭的牛孩,一定要全力培养。真正的牛孩3-4年级就基本可以看出来了,学个2年奥数轻松前几名是标配(注意,前几名和轻松,都符合才是牛)。普家牛娃在哪个社会都是最需要奋斗且奋斗成功率较高的,allin在孩子身上是最理性选择。普家普娃,一路拼努力当分母,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实非常高,这个看对生活的期望了,越是富国高福利趋势越省心,否则要么认命要么拼命,虽然运气成分占比太大但总的来说努力还是唯一可以打的牌。富家牛娃,这个唯一风险是别惯成了纨绔子弟,否则牌随便打,怎么打怎么有。富家普娃,参不参与教育军备竞赛不是最重要问题,更大的优先级有2个:第一让自己更成功(因为已经占据有利地形,扩大胜果远比孩子未来容易得多),第二让孩子学会强强联合(比拼奥数重要100倍)。
有个哥们和我说他孩子好像竞争不过“别人家的孩子”,真太拼了,有的是真牛,问我怎么办?我说大概两条路:第一,别把竞争胜出当做人生最重要或者唯一重要的事,争取人家赢得竞争,你和孩子赢得幸福。第二,不对称竞争。你孩子学业竞争差10步,那你就在与他们父母的竞争中赢百步。低纬度不争先,高纬度决胜负。
今天理发时和托尼老师聊天,说起店里毛巾都是外包给公司清洁的,没想到的是这个外包公司已经在市区北部很大的一块区域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了。原因就是狠命降价,之前收每包毛巾是1.2元,他们来了后直接8毛,然后又几轮降价后现在只要4毛钱了,扛不住的都撤出外包清洁行业了。这家据说在怀来建了很大的清洗厂(北京因为环保已经不批了),自动化程度高,资金背景也比较强,所以打得起价格战。其实这2年各行各业的壁垒,都在低增速经济环境里迅速提高。
试图精确预测市场是一种巫术。但在对复杂的市场无法预测时该怎么办?我想,最重要的是:第一,相信常识,看不懂就不碰,也不去解释和愤怒;第二,处理再复杂的问题也只用最简单的一把尺子:价值和风险,概率与赔率;第三,用合理的体系适应复杂的环境,同时适当扩展能力圈让体系更从容的运作。
房地产是刺激消费还是抑制消费,这话得分阶段说。当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占主导时,正常发展的房地产会多方面刺激消费,这是不用论证的基本常识。但房地产复杂就复杂在还具有投资的金融属性,当资产价格在上涨和加杠杆的正循环里到达极高水位时,第一高杠杆本身不可持续且具有对其它消费的挤出,第二高房价高房租会抬高生活甚至产业成本而对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第三高房价压力还会明显影响生育率等于给未来刨了个坑,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泡沫化的房产都是经济的毒瘤。
19年上半年中国票房同比下降2.7%,观影人次下降10%,虽然荧幕数还在增长,但总票房的快速增量时代已经过去。但过去9年的高速发展,国内票房市场已经超过100亿美元,预期明年将微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场(120亿美元左右)。这么大的存量市场其实已经足够好产品的惊人回报了,过去几年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爆款电影往往都是所谓专业市场前期不看好(投资受冷遇,排片在初期也很低),但公映后靠着口碑爆棚生生逆袭起来的。而且类别上也很有意思,好几个都是以往中国电影市场被认为“不可能有市场”的类别(战狼2的战争动作,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哪吒的大动画等),更有意思的是领导这波爆款的导演之前都几乎默默无闻。在这样的存量市场为主+爆款为王+爆款模型高不确定时代,传统影视类公司的投资可能越来越难了。
2017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27%,而90年代初这个数据只有3%左右,直到入世前的2000年也只有6%。那个时候的中国制造业是什么状况?最近看了一个文章,作为当时制造业最高端的中国航天,96年的半年里2次长征3号火箭发射失败,其中一次还撞山爆炸并出了人员伤亡。后来全力调查发现,不是核心设计和技术问题,就是一个铝焊点质量不过关导致的。之后的全流程大整顿,处处是质量控制漏洞,比如一个漏气的伺服器送去维修,结果就能直接盖了章又原封不动送回来,很多品质控制节点形同虚设。为此类问题在1年半里就处理了500多人。如果没有2001年的入世和随之而来的竞争升级和标准接轨,很难想象今天的制造业会是什么样子。
投资要想赢在起跑线并安全到达终点线,首要是理解风险,其次是理解价值,最终是理解复利。风险既来自客观因素也来自主观因素,客观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更需要认识到主观的局限性。价值是一套分析的方法论,发现价值要么靠深度要么靠角度,还需要一定的广度。风险和价值的理解如果是手段,那么复利就是最终的目的。风险和价值难在专业性,复利则难在始终坚守常识保持耐心。如果说风险更多聚焦于对市场的理解,价值更多在于对公司的理解,那么复利则需要更坦诚的面对自己。
概率是针对公司基本面的,需要理解“经营的确定性”是由那些要素构成;赔率是针对市场定价的,需要理解“估值溢价和折价”以及“错误定价”的内涵。这两者真正充分理解其中一个,已经可以赚钱了。两个都深入理解了,就有很大概率要赚大钱了。如果再构建起较宽的能力圈和容错的体系,就有可能进入在较低风险下赚大钱的境界。在这些之上,若再有强大的理性和执行力驱使整个系统始终正常运作,那就是超越周期的复利传奇了。
投资体系本质上不是牛股筛选机制,而是风险排除机制。是不是牛股大多是后验的,而且其中的市场偏好问题很难预测,但风险范围则是可以提前锁定住的。一旦风险锁定剩下的只是赚多少的问题,而长期来看只要盈利的持续性足够长,哪怕收益率并不总是突出,复利效应也会催生真正惊人的回报。所谓锁定,就是把个股风险从生意特性、经营周期、主要经营变量、估值与市场预期的关系等几个维度予以控制,再用均衡的组合进一步分散化,在此之上再持续根据经营和估值的偏离度进行定期筛查和优化,这其实才是所谓的"投资的体系化"。至于具体交易节奏和策略等等,则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投资上能赚钱的方法其实不少,但其中很多赚钱模式的天花板会很低,既容纳不了大资金也很难穿越环境的变化。最好的投资方法,是没有秘密的,坦率的全都公开出来,甚至掰开揉碎的给你讲,依然持续有效。具有空间和时间上最大的容纳度,且根本不怕被模仿的模式就是天花板最高的,而从一开始就走正路,就是最大的捷径。
在投资选择上(无论个股还是指数),优秀是一种道理,便宜也是一种道理,这两种道理都有道理,不要用都有道理的道理互相讲道理。有的时候优秀会胜出,有的时候便宜会胜出,但没人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哪个会胜出。但中外的投资历史告诉我们,当一种道理被演绎到极致的时候,另一种道理在未来占上风的概率会明显增大。个人可以坚守在自己认可的道理里,但幻想只有自己的道理对,或者幻想股市里将只存在一种道理,都是一种病,时间会进行强制治疗的,但能不能治愈,看命。
投资这事儿,本质上就是用今天的钱通过判断和配置,换取未来某个时点的收益。这种交换行为最大的变量有3个,第一个是方向,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赌方向取决于你对未来的趋势怎么看,比如你是赌未来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还是咣当一声拉美化了。空间既取决于未来的发展高度,也取决于入手的资产价格,所以悲观入场乐观兑现是最佳场景。兑现时间通常取决于发展的确定性与估值相对均值的偏离度,均值回归提供短期的兑现,发展高度提供长期的兑现。
崇尚奋斗的民族会维持一种常态的苦逼,竞争烈度基本下不来,但好处是只要方向对头整个社会就能维持繁荣进步。不奋斗的民族除非上帝一直罩着你,否则存量游戏里容不下共同进步,要么认命要么革命。认命就是两极分化无限演化,大多数人一代不如一代,革命就是一次性死一大堆人完成出清,然后级别从游戏第一关开始重练。
单纯努力这一个因素,肯定不是中国成功的主要原因,甚至中国人也相当时间里并不努力,胡适就对当时国人沉迷玩乐而欧洲和日本人则刻苦学习工作的对比痛心疾首。但“自强不息”这个精神火种确实早已种在这个民族的基因深处了,在乱世或者缺乏环境土壤的时候显不出来,而一旦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适宜的时候,这种血脉里隐藏的奋斗天性就会被唤醒了。所以,中国的成功,首先是世界总体和平和一体化的时代机遇,其次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打开了天性枷锁,这两个东西把历史河道开好了,十几亿人就从几十年前的怠惰因循变为了发展的洪荒之力。
《毒枭》墨西哥篇,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但到现在快35年过去了,情况居然也没什么大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是毒枭们更强大了)。贩毒集团依然能愉快的杀警察杀市长杀法官杀议员,更不用说平民了。在治安恶劣程度,腐败和贫富差距上墨西哥也很严重。而这个国家从1814年就有了两院议会选举制度,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一人一票总统选举制,看起来民主和自由早有了,但法制和长治久安问题,腐败和民生问题,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问题却几乎得不到解决。而且不仅是墨西哥一个特例,整个拉美包括东南亚,这种“制度高配,发展低配”都很普遍。就像投资一样,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但失败案例研究清楚,往往价值更高(因为成功中不乏个性和偶然性因素,但失败中有大量的共性和必然性因素)。
现在最顶级的趋势我觉得有两个:第一,中国将在未来十几年做到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人均GDP迈过2万美元的发达国家门槛;第二,中国人的财富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金融类资产占比将大幅度提升。一个是总量趋势,一个是结构趋势,总量是底色,结构定差距。另外,在政策底已经明确,估值底已经产生,只差一个经济底的当下,全力拥抱未来,既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当然,分歧永远存在。不争论,买定离手,愿赌服输。
站在当下,我确实对未来比较乐观。这种乐观既来自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也来自于那些具体的优秀企业。金融类资产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有弹性、对下一次阶级跃升影响最大的财富变量,这个趋势已经无可阻挡。但由于眼前众所周知的各种困难更吸引眼球,所以这个趋势目前依然处于“看不见”“看不起”的阶段。我一直讲,利用好时代和趋势的力量,比拼娃拼奥数重要N个级别(两者不矛盾,是重要性的级次问题),或者说,站在历史视角里,现在拼爹其实比拼娃重要。娃娃顶多相差百步,爹却能相差百里。从时代变迁的未来视角看就更是如此。这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比技术性细节的问题高一个维度。
中国经济增长永远性的告别10%以上的高增长,进入5-6%的区间,预示着赚钱的壁垒将越来越高。对个人来讲,改开前全面短缺时代,掌握和参与改善供给为王。过去20年的全面高增量时代,追随流动性趋势并高杠杆为王。未来的中低速时代,经济整体增速下降,供给过剩资本也过剩,好机会和好能力却稀缺。所以个人的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会有大量增值的机会。当前产业经济结构和家庭资产结构最扭曲的地方,其再平衡的过程就是机会最多的领域。是拥抱变化的时候了,趁着绝大多数人还活在惯性中。
今天看到一个企业家谈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大风大浪,一直在健康成长,是经营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一个企业经营到快死了,再把它挽救回来,我认为已经失败了一次。即便是用了多么好的技巧、远见再把企业救活了,那只能说在挽救这个企业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但是在经营企业上已经算是失败了。————这基本也是我的投资观,生死逆转的传奇故事都是高风险的内核,平平安安很乏味的一路稳健前行才是真谛。
人要是想活着舒坦,最重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匹配度。做的事情与你的能力和梦想匹配,交往的人与你的三观和脾气秉性匹配,生活方式与你的天性匹配,甚至是吃的饭与口味要匹配,很多事儿别看小,一旦不匹配了就浑身别扭进而整个人生都拧巴了。而自由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不但能给你很大的选择余地,更可以给你广阔的回避空间。有选择,能回避了,自然匹配度就上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估值,要想做一个高溢价的人,我觉得关键是几点:第一,建立自己被需要的高价值,着眼于可持续的成功,争取越老越值钱。第二,做那个永远靠谱的人,与你合作永远不用担心吃亏被坑,构筑坚实的信任壁垒。第三,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是个巨大的加分项,但也是柄双刃剑。
都是赚钱,但做生意一定要顺应甚至迎合人的本性,做投资一定要克制甚至逆着人的本性。爱美,爱玩,爱攀比,好逸恶劳等等,都是好生意的人性源泉。不劳而获,贪婪,好胜,要赚快钱等等,都是差投资的人性深渊。做生意,不要挑战人性。做投资,不要屈服人性。但两者想做好,都需要懂人性。
像个悲观者那样去研究,但像个乐观者一样生活。投资就是在极端情绪间做平衡,不忽视可能的风险,但也要为高概率和高赔率下注。最大的谨慎是坚守常识,最大的乐观是相信未来。直视幽暗,但心向光明。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